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正文

80后小伙,把即将失传的造纸术卖上网,12元一张遭疯抢

来源:《电商》 编辑:钟华 时间:2019-09-27
导读:直到78岁,刘德清才知道自己的手艺有多么宝贵。

直到78岁,刘德清才知道自己的手艺有多么宝贵。

2014年,杜永安到甘肃西和县刘河村,寻找一门已经快要失传的“造纸术”。

从西和县一路向南,经过60公里的山路,车子挤进“西高山”的狭缝中,刘河村的身影才慢慢显现。刘和村地处1000多米的高山之间,村民很少出山,所以当地的造纸术得以流传了几千年。

进村后,杜永安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刘德清。因为造纸,他的手在冷水里泡了一辈子,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关节突出,皮肤经常会皲裂。他把刘德清手工造的麻纸,带到了自己的淘宝店,卖到了全国。

听说“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他造的纸”,这位年迈的老人笑得像个孩子。

 

西和麻纸

西和麻纸最早能追溯到什么年代,刘德清也没法说清。他只知道,“村里祖祖辈辈都是靠造纸为生。”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学家在天水县发现了一处西汉文景时期的葬墓,里面有一张纸。这张纸残缺不齐,颜色发黄,但纸面的绘上的山脉、河流、道路等景象仍然清晰可见。经调查,这张纸正是麻纸。

刘德清不到10岁,就跟着父亲上山砍树。刘河村四面环山,山上种满了“构树”,这是麻纸的原料。

把一棵树变成西和麻纸,要经过剥皮、浸泡、蒸煮、锤切、抄晒等72道工序。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半个月。

造好了纸,刘德清和父亲扛着扁担挑到县里,卖给县城的小商店。

西和麻纸表面粗糙,成土色,结实又耐腐蚀。所以过去,麻纸渗透了西和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里用的本子都是手工造的,墙上糊的纸也是麻纸,谁家办丧事出殡,披麻戴孝的腰带也是麻纸做的。

 

解放前,这些麻纸被商人卖到了甘肃各地、甚至在陕西、四川等地都很流行。“据说,丝绸之路的时候,西和麻纸还跟着骆驼队伍,最远到了西亚。”

最高峰时,西高山脚下十几个村庄都在造纸。解放前,刘德清家里一个月能产出3万多张麻纸,100张麻纸,能卖好几元钱。

但这种辉煌只延续到解放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文革结束,西和麻纸的手艺断了近30年。

80年代后,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小孩。工业化进程加快,便宜、洁白、纸质细腻的机器造纸淘汰了又贵又粗糙的手工纸。

刘河村、朱河村只有不到10户人家保留了麻纸工艺。这时的刘德清,已年近六十,“他是村里为数不多还记得麻纸制造工艺的人。”

重拾造纸术

杜永安还记得第一次到刘河村时的情景。

2014年,当时29岁的杜永安,是西和县精准扶贫项目的一名驻村干部。他带着“任务”进村,“要帮助村民重拾造纸术,并通过淘宝销售出去。”

进山的路崎岖不平,原本一个小时的车程硬是走了四个小时。杜永安被刘河村的景象震惊到了,这里没有4G网络,村里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带着孙子生活。房子大多是明清时代保留下来的,耕地里还留着古代的灌溉水车,流经村子的河流,成了灌溉、饮用水源。村民种地自给自足,“仿佛是古代社会。”

杜永安到刘德清家里的时候,他正坐在门口喝茶,交代来意后,老人叹了口气:“造纸术要失传咯。”在这样封闭的村子里,造纸术仅仅只有几个老村民还熟练掌握。

刘德清的手长期在冷水里“捞纸”, 捞了一辈子纸,已经有了严重的风湿病。在杜永安到来之前,刘德清经常利用空余时间造纸,儿子再拿到县城卖。一批成品为1000张,卖200元钱,“勉强挣个手工费。”

在村里转了一圈,杜永安打消了“劝村民开淘宝”的想法,“他们不仅不知道淘宝,连互联网是什么都不知道。”杜永安决定自己动手开淘宝店,上架刘德清的手工麻纸。

上架的第一个月,西和麻纸就供不应求。货少时,杜永安曾把一张纸的价格标到了12元,仍然有很多人抢。

 

因为麻纸的颜色和纸质,决定了它适合用来练书法,绘画。第一批看上麻纸的人,就是书法家和画家。

一位北京的画家,一口气在杜永安这里买了1000元的纸,他在评论区晒自己用麻纸画的国画,墨水点缀在泛黄的麻纸上,“自带复古味道,像是刚出土的文物。”

杜永安的买家里,除了书法家、画家,还有博物馆修复文物的人、抄写经文的出家人、用来写家谱的普通人。因为麻纸耐腐蚀,适合用来修复古书,古建筑,撰写家谱能保存长久。

刘德清的造纸速度,已跟不上杜永安的淘宝店的销售速度。杜永安又把另外几家村民的麻纸挂到了淘宝店,每年,杜永安都要卖出2万多张西和麻纸。

回村造麻纸

去年,83岁的刘德清开始有些“做不动了”。一次生病后,捞纸的池子里就再也没有蓄过水。

好在,这几年,眼见杜永安的淘宝店气色不错,村里不少人家都重新拾起了造纸术。

最年轻的是40多岁的郑部选,前两年,他回村时,突然发现,很多村民都重新造纸了,一问才知道,麻纸“在淘宝上卖得不错”。

郑部选初中没毕业,就“读不下去了”,去工地里做小工,有时候一个月只能干十几天活,最多挣个1000多元钱。那次他回村,就再也没出去了。他从父亲那里学来造麻纸的技术,然后卖给杜永安,最后通过淘宝卖到全国。

现在,郑部选开始培养自己10多岁的儿子,“希望他能继承这门手艺。”不会开网店的郑部选,是杜永安如今唯一的“供货商”。

在杜永安的号召下,村里也有人自己琢磨起了网店。

村民尹跟会的家里,祖祖辈辈都是靠造麻纸为生,从有记载起,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麻纸的传承人,但他基本只在种地的闲余时间,偶尔造纸。“毕竟不畅销。”

3年前,尹跟会把儿子叫回村子,把造纸绝活传给了儿子。儿子的淘宝店开起来的那天,尹跟会像是完成了交接棒一样,松了口气。

现在,刘河村已经有20多户人家,捡起了造纸术,他们不再为麻纸卖不出去而烦恼。淘宝上,几十家西和麻纸淘宝店集中开起来了,提高了麻纸的身价,“现在,100张麻纸能卖46元。”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特色服务|企业建站|其他服务|法律声明|版权隐私|付款方式|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华纸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鲁ICP备10014844号-1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南路101号│ 新媒体部:0531-88192261 │ 采编部:0531-88935343 │ 市场部:0531-88522949 │
中华纸业传媒微信公众号
可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