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人物访谈 • 正文

纪念“两个40周年”的深情感悟和未来期望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胡楠

胡楠先生,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现任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天津轻工机械厂总工程师、副厂长,中国轻机总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轻工业部技术装备司司长、综合计划司司长,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理事长。
从1985年起相继被聘为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机械和轻工专业组评委以及何梁何利奖等评委,2003~2008年曾任上述国家奖轻工专业组组长兼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委。
这里所说的“两个40周年”,是指在举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背景下,对我国纸业(含造纸装备制造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进行回顾和思考,这是“第一个40周年”;今年适逢《中华纸业》杂志创刊40周年,它与伟大时代同步伐,记录了一段风雨兼程的历史——我国纸业改革开放史,是值得纪念的“第二个40周年”。
我虽然不懂造纸工艺技术,但我是造纸装备制造业的一名“老兵”,带着深情写下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关于造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回顾与思考”一文,发表在《造纸信息》杂志今年第2期上。我1985年初调北京工作后,认识了《中华纸业》杂志的创办人任永森先生,他的刚直坦诚的性格使我敬仰这位老朋友,他帮我学到了不少纸业经济方面的知识,并对《中华纸业》杂志产生了一种通过它向纸业同行“倾诉”的愿望。
从1999年开始到2016年,我在《中华纸业》杂志上发表了10多篇较长的文章,约10万多字,其中“中国造纸装备制造业创新战略研究导论”,因有3万多字分3期发表在2008年第6期、第8期、第10期上。我这个纸业界多半个业外人士,居然对我国纸业发展战略、林纸一体化、产权民营化、造纸产业发展政策、国家权威机构对造纸工业的定义等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的甚至是质疑和批判。这些不顾“关系”的文章,都是中华纸业杂志社帮助我完善后发表的,今天回忆当时的情景,我在它创刊40周年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到我这个造纸装备行业的“老兵”回忆中来。40年前,造纸装备行业主要骨干企业是上海、辽阳、西安三大纸机厂和生产制浆设备的天津轻机厂,当然都是国企。当时最高水平的纸机是运行车速300米/分的3150机型,而天津厂则主要生产蒸球(发达国家早已淘汰)。到80年代中期,我记得王文哲副部长叫我这个装备司长通过军转民去研制1760型300米/分纸机,而天津厂还在“踢球”(指生产蒸球),最“红火”时一天踢出一个半球,成为大量乡镇小造纸企业的首选,却大大污染了环境。而改造和新建大中型纸厂,基本依靠进口设备,当时我只能有一种自悲感!更在“上帝”面前低下了头!!(这里的“上帝”指我们提供设备的浆纸企业)。
改革开放过了近30年,我这个“老兵”还是抬不起头。一位国企“大佬”在某杂志上说:“中国自己的造纸机械行业如今已经全军覆没,造纸企业一水儿地全部购买国外的设备”(发表在2007年11月的某刊物上)。话虽然有点“过”,但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情感,具有代表性。
基于造纸装备行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近10年的发展是在前30年的艰难奋进基础上,特别是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推动和积累,通过在不断开放环境下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进入发展成果显现期:
(1)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根本基础,在改革浪潮中实现了全行业民营化,是重大的制度创新。
(2)产业研发制造体系逐步建立,创新成果显著。在《造纸信息》征文活动中,较多文章展示造纸装备创新成果,这里不再列举。总的来说,这些创新成果均达到国际同类装备先进水平,个别装备如大型二氧化氯制备设备为国际领先水平。
在创新的同时,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参加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
到2018年底,全球有关制浆造纸装备的专利家族数量达到50279件,其中中国专利家族数量为10683件,占全球的21.27%。
总的来说,造纸装备制造业在原来基础上实现两个转变:从模仿学习、消化吸收到集成创新的自主研发转变;总体上的技术水平由低技术水平向中高技术水平转变。
(3)我国造纸装备制造业,积极追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制浆造纸技术和装备出口增长很快:
以优良的性价比,近几年出口额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山东是我国造纸装备行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年销售收入达10亿多元,占销售总收入的37%。
(4)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提高我国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能力。我们造纸装备制造业已经起步,例如浙江华章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既发挥西门子的硬件优势,又能发挥华章的研发和人才优势,合作共赢;凯信机械利用海外专家在意大利设立研发机构;中芬合著的《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使我们学到了不少创新性的理念和知识......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注意到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跨国公司的差距。
从市场结构层面看,我们的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程度与全球高端造纸装备市场相比差距很大,后者早就已经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我们期望形成“金字塔”型的市场结构,少数“塔尖”上的企业,进入高端造纸装备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技术创新层面看,由于核心技术缺失,基础研究滞后,我们产品的可靠性、先进性的差距是众所周知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运用智能化手段在产品制造和运行的优化、管控和故障预测等方面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服务还未起步。
以上是我对纪念“两个40周年”的深情感悟。在此基础上面对未来,我的期望是什么?在学习《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基础上,结合我这个“老兵”一生的实践体验,试图抓住“要害”,期望重视两个问题:造纸装备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用科学精神引领创新。
1  造纸装备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面对智能制造的创新大环境,产业创新升级的主体是智能化转型。如何转型?尽管智能化的大趋势要重视、要学习,但不能走“跟随模式”的道路,要在结合国情、研究我们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用战略思维来制定转型升级战略。
工业4.0被国内外媒体炒得热火朝天,智能化的高调沸沸扬扬。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德国提出的工业4.0让我们看到了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的战略思想。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工业4.0目前仍是理念、愿景和发展战略,还不是现实。工业4.0(Industry 4.0)是德国政府和工业界定义的制造业的未来蓝图。德国人认为,18世纪机械装备的引入,标志着“工业1.0”时代;20世纪初的电气化与自动化,标志着“工业2.0”时代;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信息化,标志着“工业3.0”时代;现在,人类正进入“工业4.0”时代,即实现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时代。其中所谓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也称虚拟现实交互系统,是新一代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CPS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2006年正式提出,究其核心要义,是传统制造业利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LOT)和大数据分析(Big Data Analytics)进行的智能化转型。
胡楠教授作为知名专家,主持鉴定众多自主装备创新成果。其中下图为鉴定江河纸业、大指装备5600mm文化纸机新产品。
上述智能化转型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因为“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相比,从基础到技术创新水平差距大,不少企业还处于工业2.0、3.0的补课时代。工业4.0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系统进化的过程。立足国情,认清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极力将自己的优势带进智能制造阶段。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速发展印证了比较优势这一经济学原理。在今天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对劳动力的理解不应该仅仅是简单劳动的载体,还包括智力劳动。实际上任何劳动者都是这两者的结合,都是制造技术的载体。中国人的手、脑优势,是制造业的最大比较优势。当前,我们的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技能偏低,其中又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典型。但是,我们绝不应该将这几亿人放到“智能制造”的对立面上。他们的存在,决定了中国版智能制造的内涵要比“机器人”、“无人化工厂”丰富得多。造纸装备制造业,就不能搞什么“无人车间和工厂”,我们的工匠(技工)比机器人更重要,智能制造技术主要用在产品质量和运行设备的适时监控,以及研发、工艺过程优化的智能建模、仿真等方面。
一旦将这几亿人视为中国版智能制造的主力军,就会立即发现:把“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远不止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亿万剩余劳动力转变为“工匠”的技能教育和培训更为重要。
事实上,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要发挥这种“比较优势”,即使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工匠精神”是专业化协作分工的现代制造业的生存和创新发展之本,许多中小企业的员工不多,规模也不算大,装备也不是世界一流,关键是持之以恒地、不断创新地做好一件或几件产品,这些企业能够长期地为著名品牌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在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中占绝对份额。其实这些中小企业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保持企业文化内涵与品质的内在动力,“工匠精神”是继承更是创新。人们多年来崇尚的“工匠精神”,同样是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创业者们通过经年累月点滴积累的经验、从功能机理上实施持续改进,去不断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使得创新成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永续生存的利器。我国造纸装备制造业基本都是中小企业,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逐步使“工匠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内核。在此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的转型升级目标:
在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设计模块化、系列化、标准化,并逐步探讨研发中的建模与仿真;在实现工艺的全面数字化、结构化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工艺布置、制造链、供应链等进行优化,实现智能化的精益生产方式;一个更远期的战略目标,建立智能维护系统,成为工业4.0智能信息服务体系的雏形。
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车速最高的文化纸机雄姿
2  用科学精神引领创新
正如《纲要》中所指出的:“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落实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是什么?除了“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之外,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思维模式”和“科学精神”,这是一个全社会、全民族的问题,是人才驱动和以人为本的根基。
首先是提倡理性化的“思维模式”:
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充分理解相关的概念并使其清晰化,然后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推导出的结果再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其过程有点像我们这些工程师针对某一创新课题所进行的“数学建模与仿真”,更何况我们将处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智能制造时代。
创新型人才的“做人”与“做事”可以归纳为三点:理性、缜密的思维模式;勤奋、探索的工作热情;包容、互助的团队精神。
可见“做人”与“做事”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并且“做人”是第一位的,只有做一个正直、善良、真诚、勤奋的人,才能做出创新的成果!
接下来就上升到“用科学精神引领创新”这一话题上来。
2018年8月10日~12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的“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汇聚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企业家、国际著名智库成员等,把脉中国和全球创新议程。12日上午,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应邀在大会上做了题为“用科学精神引领创新”的主旨演讲。现摘录演讲开头的几小段如下:
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一百周年。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对科学的呼唤已经回荡了整整一个世纪。说起科学,人们很容易理解为科学知识,其实它还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其中,科学精神是统领,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和理念。在我看来,1919年的中国缺乏科学精神,2019年的中国依然缺乏科学精神。
汶瑞机械生产的达国际领先平的SJA2284双辊压榨挤浆机
为什么这样说?今天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科学精神缺失造成的。
就拿科技界来说,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低下,基础研究薄弱,重大理论突破和原创引领性成果乏善可陈。
你可以找出一千条原因,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科学精神缺失。与科学精神缺失伴生的还有学术腐败、造假,浮夸浮躁等很多丑陋现象,折射出中国的科学研究正在遭遇着权利化和商业化的双重腐蚀。
科学精神缺失的影响决不仅限于科技界,而是全社会的。比如,与健康有关的谣言层出不穷,而且在中国特别容易流传。《科技日报》每个月底拿出一个整版来辟谣,还是辟不过来,因为谣言太多了。可谓谣言满街跑,真相还没穿上鞋呢。公众宁愿盲从某些“名嘴”关于敏感问题的臆断,而不愿寻找和相信科学的答案。
诚信问题深深地困扰着我们的社会,而始作甬者也是科学精神的缺失。大家知道,订约和守约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够订约和守约的人必定是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而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又必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那么,什么才能造就独立人格?古希腊人给出了经典的答案:科学。独立的人格来自于被科学武装起来的强大内心,依托于在自然规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特质。可以说,契约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有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
上述刘亚东先生关于科学精神缺失的诸多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历史传递下来的“制度变迁”遗产。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国真正接受和传递科学精神的起步阶段,主要体现在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等方面,推动我国科学和经济的奇迹般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精神的创立是一个逐渐地渗入公众意识深层的历史过程:文艺复兴后,欧洲爆发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去除鬼神,科学随之兴起。正是由于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崇拜和科学兴起,直接推动欧洲国家从宗教神权社会转型为世俗社会,并开启了它近四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四百年,我国才四十年,最快地还要二三十年吧!也是对广大公众的一次重大启蒙。党中央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在《纲要》中提出: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塑造科学理性精神。
我们应该坚信,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又一个一百周年:建国一百周年,《纲要》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最后,我希望《中华纸业》杂志社在与伟大时代同步伐的进程中,重视以上两个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典型经验报导,与造纸产业共同再创一段风雨兼程的光辉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华纸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鲁ICP备10014844号-1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南路101号│ 新媒体部:0531-88192261 │ 采编部:0531-88935343 │ 市场部:0531-88522949 │
    中华纸业传媒微信公众号
    可信网站